我院第二届大学生求职生存挑战赛完美收官

作者:许红芝 图:王骞   新闻来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责任编辑:
时间:2012-07-05   浏览:26

本网讯  71下午4点整,洛阳清真塔西寺门前人声鼎沸,一群身穿印制着“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第二届大学生求职生存挑战赛”字样的白色体恤衫的大学生们正在兴奋地拥抱,彼此祝贺,这感人的一幕正是我院第二届大学生求职生存挑战赛的师生在集合点胜利会合的场面。

我院第二届大学生求职生存挑战赛经过近2个月的前期筹备与初赛、复赛,628-71日,在异地城市――洛阳进行了四天三夜的总决赛。四天时间里,参赛队员们穿梭于洛阳市的大街小巷,深入商场、饭店、茶楼、诊所、工地等场所,寻找各种可能的打工机会。一次次被拒绝,一次次沟通、争取。促销员、服务员、发单员、按摩工等各种临时工作都积极尝试,有时只为10元钱或一顿饭。“这次比赛明白了很多道理,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和温暖,懂得了挣钱是多么地不容易!”“只要敢挑战,一定能成功,三全加油!”在72日举行的第二届大学生求职生存挑战赛分享会上,回忆起刚刚结束的比赛,参赛队员们激动地表达着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关键词之一 飙泪

虽然出发前已经对挑战的残酷现实作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是,在被无数次冷漠拒绝、无数次恶语质疑后,又重新调整树立信心告诉自己要微笑面对的大学生们,在看到老师的那一刻不禁泪水夺眶而出,老师和监督员更是眼圈发红,哽咽不止。

第一小组靠帮助一家旅馆打扫卫生而换得一夜住宿,不至于流浪街头;第二组选手刘荣在辛苦工作一天后,怀惴着20元报酬和老板送的一大碗朝鲜面和一个面包,想到小组里伙伴或许还没有得到收入,自己舍不得吃一口,带回来和两名队友一起分享;第三小组团队顺利找到工作后积极为其它小组联系住宿,表现出良好的大局意识、协作精神;第四小组带队老师陪伴学生奔波一天,行走近30公里求职无果,晚上11点才在一家小吃店通过劳动挣得一顿饭;第五小组为节省费用,跑了近10公里才找到便宜的旅馆;第六小组李信晓在装修工地打工时踏实卖力,不骄不躁,表现出大学生良好的素质,感动经理及工友;第七组带队老师时刻观察学生情绪,适当地刺激,帮助学生转变思路。在团队收工后的小组讨论中,所有团体成员忍受着求职中遭受的委屈、挫折与失败,一起认真查找问题,调整思路,明晰目标,振奋精神,下定决心要在第二天的挑战中取得成功。

关键词之二  坚持

“不抛弃、不放弃”,这句《士兵突击》里钢七连引以为傲的六个字,在这场求职生存挑战赛里再一次得到最完美的诠释。

第一天是定向赛,也是挑战赛前的热身赛,任务完成地很顺利,同学们情绪高涨,信心满怀。然而,第二天的求职过程极其困难,同学们信心百倍却处处碰壁,微笑求职却被冷嘲热讽,大部分选手在下午3点时还没有找到工作岗位,选手们的情绪开始焦虑,求职要求也越开越低,“只要20元工资,只要10元工资,我不需要工资,管饭即可”,还是拒绝,冷漠地拒绝。当参赛选手听到监督员告诉他又有一名同学求职成功时,他们没有动摇;当监督员告诉选手,你可以放弃,回到大本营,有吃有喝,送你回家时,没有动摇;当巡查老师把矿泉水火腿肠递给监督员,而此时的选手已经一天没有吃到饭时,他还是没有动摇。有一个声音在告诉他们,“请相信自己,坚持到最后一刻,就是胜利,你一定能成功”。我们的目的不仅是为解决个人的温饱,不仅是为个人的面子,只为一个目标――“挑战自我,三全加油”,因为我们是三全人,我们有三全魂。

关键词之三  仁爱

医者仁心,仁者爱人。作为一名医学生,他们牢记自己所学的专业特长,未来将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者,当温饱基本解决的时候,他们想通过自己的专业特长为社会服务,为公益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选手张凤娟来到了一家康复按摩中心,利用自己在学校学到的康复专业技能,为患者按摩治疗。在工作中她一面向康复中心的老师虚心请教, 一面与患者进行积极沟通,准确把握患者的内心体验,达到身体治疗与心理治疗的完美结合。第四小组在最后一天的挑战赛中制定新的目标,他们认为比赛是目的不是挣钱多少,而应该利用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做一些更有意义的活动。其中陈亚磊同学继续在馄饨店打工以满足团队成员能够吃上饭,而王晓静、付海鹏同学则选择到河南科技大学二附院妇产科做义工。他们主动帮助待产妇进行心理安抚,消除产前焦虑情绪;帮助家长照顾新生儿,教他们婴儿护理常识;帮助带班护士送取化验标本,减轻工作负担。短短的几个小时工作,让河科大二附院的老师看到三全学子熟练的专业技术与作为一名医学生的大爱仁心,得到院方高度赞赏,并表示希望与三全学院就学生暑期见习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关键词之四 感恩

求职过程虽然艰辛,但感动无时不在,一次次好心人主动帮助与援助,让我们看到洛阳这座九朝古都的人文情怀,更让我们的学生体会到感恩父母,感恩学校,感恩社会,并同样作出奉献爱心的选择。

选手刘宏宇在求职中遇到一名在工地打扫卫生的打工者,他的三个孩子都在读大学,当他得知刘宏宇是一名大学生且正为生存而奔波求职时,毅然拿出身上仅有的40元硬塞给刘宏宇后转身离去。第二天,挑战赛的负责老师及带队老师开始了寻访打工者送还钱物的行动,寻找非常顺利,当老师向工地负责人及打工者把我们学院活动情况作了简单介绍后,所有人都为学院的这项活动竖起大拇指,表示这项活动帮助大学生体验社会,珍惜现在,意义非凡。

感动总在最后一刻。最后一天活动已经接近尾声,陈扬老师带领的第一小组匆忙赶往集合点,这时,发现路边正在举行一项为一名白血病患儿捐款的活动。经过简单沟通,小组成员掏出三天打工挣取的除掉吃住花销后结余的所有余款60元,全部捐了出来,而在三天二夜的挑战赛中,选手自己却舍不得吃一顿美餐,总是大饼就着自带的白开水。行动感动了所有在场的群众,洛阳电视台的记者对此事专门进行采访,这个“意外之举”再一次让我们的选手感受到自豪与责任。

关键词之五  后盾

团队在洛阳,却时时牵挂着学院各级领导的心。在四天三夜里,杨捷院长每天打电话、发短信,时刻关注着学生的安全,关注着赛事的进展,有同学求职成功时他甚感欣慰并发信祝贺,有同学奔波一天而求职无果时他发信鼓励,他多次发短信表达对团队所有成员的辛苦努力的感谢,他的每一句话语都像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极大地鼓舞着团队的士气,大家坚信有学院的大力支持,就是我们比赛成功的最坚强的后盾和最有力保障,我们也一定能圆满完成任务。

学院党委书记王志凯、副书记王金文一直关注活动情况,不断打电话询问,要求带队老师以高度的责任感保障学生的安全。副院长王维勋在病床前每天打电话了解情况,指导带队老师把活动设计更合理,保证比赛效果。

活动从策划到启动,方方面面都体现着学院的支持,所以,当团队乘坐的大巴车回到校园,当看到王金文副书记代表学院领导迎在门口的一刹那,所有人哭了,但心更暖了。

太多太多感人的故事,参赛者每个人都是一部传奇。我们忘不了李信晓在装修工地搬砖、砸墙的身影;我们忘不了杜佳身兼数职忙碌的身影;我们忘不了烈日炎炎下同学们发传单的身影;我们忘不了小餐馆里同学们端盘子洗碗的身影;我们忘不了同学们奔波中求职的急切身影;我们忘不了带队老师监督员紧紧陪伴的身影;我们忘不了选手说我今天的馒头是今生吃过最好吃的;我们忘不了选手说老师的脚都烂了;我们忘不了选手说父母太不容易了;我们忘不了选手说感谢学校给我们这个平台……

大赛的硝烟慢慢散去,越来越淡,而三全学院大学生们的人生长剧才刚刚开始,并将永不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