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职工 学 生 访 客 校 友 信息门户
基层风采
我校临床学院开展医学基础与临床融合课程的教学改革
作者:孙允芹 梁宁 杜晨旭 图/李瑞元     新闻来源:临床学院     责任编辑:     浏览次数:1438     发布时间:2019-12-16

为克服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中基础与临床脱节,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两张皮的弊端,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形成,更好的培养学生岗位胜任力。本学期我校临床学院尝试开展了基础与临床融合课程教学改革。融合课程主要以诊断学为桥梁,筛选出肺炎、肺结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等四个呼吸系统的病例,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与内科学、预防医学等临床学科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

在诊断学教研室主任严新志的带领下,课程从构思、教学小组成立、编写教材及教学案例,到教学对象的选拔、教学模式拟定及课程的实施,前后历经3个多月。本次融合课程主要面向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三年级专升本的部分学生开设,专升本学生已学习过内、外、妇、儿等临床知识,且具有临床实践经历,是开展本课程的基本条件。教研室从二百多名学生中选拔出32名,分4组,每组配备2名教师组成教学小组。选取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编写成教学案例,并围绕案例展开研讨式教学。本次课程主要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法,把讲台交给学生。

课前,在指导教师的协助下,学生通过主动查阅文献及相关病史材料,共同研究解决案例中疾病的诊疗问题,制定诊疗方案,制作PPT课件。

课中,由一名学生主讲,其他学生围绕案例展开形式多样的互动交流,结合主讲学生展示的病例信息,拓展思维,提出多个不同的诊断、诊断依据及治疗方案。不同诊断意见的学生之间进行充分交流,提出反驳或赞成意见。交流过程中学生们各抒己见,讨论激烈,课堂气氛一度达到高潮。同时,学生们还提到开展的辅助检查需要参考患者的病情及经济条件,体现人文关怀。最后,得出一个合理的诊疗方案。整个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一旁观摩,讨论结束后进行概括总结,分析出讨论中的优点及不足,进一步将案例教学的内容条理化、系统化,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课程结束后,借助临床思维训练平台“治趣”对学生进行考核,逐渐培养和建立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基础与临床融合课程以翻转课堂教学为主,采用PBLCBL等混合式教学模式,形成了一套全新的、具有临床特色的教学模式。一方面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创新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适应和调整角色,成为教学的设计者和引导者,给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使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进一步推动我校的教学改革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