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职工 学 生 访 客 校 友 信息门户
琴湖时评:学好基础课程,提升医学生综合能力
作者:特约评论员/杨保胜     新闻来源:基础医学院     责任编辑:杨振文     浏览次数:10     发布时间:2022-05-24

我国的本科临床医学教育是五年制,是基于医学知识广博丰富,医学生在五年的时间中,有一年的毕业实习,而在校的四年学习中,其中两年半左右时间主要是学习基础课程,这是为以后学习临床课程扎牢根基学医之路漫漫,这就要求医学生既要“志在高远”,又要“脚踏实地”态度,首先夯实基础。所谓“根深才能叶茂,基固才能楼高,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没有牢固的基础,是不会有大楼整体的稳固,因此,基础知识的学习,对于整个医学知识体系的掌握至关重要

医学生综合素养包括明辨思维能力、广博科学知识、娴熟专业技能、精湛高效沟通技巧、高尚道德品格、良好人文素质、浓厚创新意识、健康身心素质。这些综合素养提升绝对不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积跬步而致千里的漫长过程。

思想政治课程和通识课程是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明辨思维能力、高尚道德品格、良好人文素质、浓厚创新意识升华的知识源泉。扎实的基础医学知识、娴熟专业技能、精湛高效沟通技巧是专业实践的必要条件。不仅可以提高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使其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避免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还能够利用扎实的基础医学知识从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改变等方面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及发展规律,提出基于基础医学知识的积极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如分子诊断、细胞疗法、个体化治疗等。

坚实和广博的基础医学知识为进一步深造和发展大牢基石。 许多医学生选择提升学历考试和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培训。其考查知识和技能点的综合性强、难度较大,而广博的基础医学知识和娴熟精湛的操作机能有利于将知识融会贯通,做到基础课程和临床各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和考研通过率。

临床医学类专业的学生在步入大学后,首先将学习2年半左右的基础医学课程,主要由解剖、病原生物、免疫、生理、生化、病理、病生、药理等知识,怎样才能高效率的完成这个医学生起步阶段的学习呢?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里的“利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确立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的远大目标。要遵循SMART原则,制定每天、每周、学期、学年及毕业总目标的计划。针对计划的执行,要遵循PDCA原则,按计划实施,要定期检查确保落实。能了解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把潜能发挥到极致。最终取得成功。

第二要学会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及提升方法。在课前应当花5~10分钟时间预习要学习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这样老师讲课的时候,择性重点听讲和记笔记,就会有自己的一些见解。要牢牢抓住“40分钟课堂”主战场,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出思想。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实现塑造品行、知识获取、启迪思维、培养能力、拓展视野的功效。课下通过复习绘制思维导图或归纳、整理出所学内容内容的知识图谱(厚书读薄)。如果在阅读完课本之后,能自己把这一章或这一节的知识总结在一张纸上,就能更好的搞清章节脉络,记得就更清晰牢固。

对不懂或感兴趣想深入探究的地方,可通过问老师,查文献补充,深入了解掌握(薄书厚读)。只有长久坚持,才能收到“学积而博”的良好效果。

基础医学课程门数较多,但不是什么课程都需要花相同的时间和精力去读的,课程中有核心课程、执业医师考试课程、研究生入学考试课程等,还分为考试课、考查课及选修课等,不能芝麻西瓜一起抓,各部分不能抓了芝麻,丢了西瓜,要抓主要矛盾。要学会选择,懂得放弃。

“百丈高台,始于一石”,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以久制胜”。忌死记硬背,未来的医生不需要把所有的文字印在脑海里,而是要理解、去应用,不仅仅是满足熟能生巧,举一反三,还要达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无师自通。形象思维很重要,盲目的背书只会增加自己的负担。

功夫下在平时,不要搞考前突击。尤其是基础课在学习中,要遵循学习规律,讲究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除了日日夜夜勤奋努力,点点滴滴辛苦积累,夯实夯好学医基础之外,还要处理好博与专、精、深的关系。博是专之基,专是在博的基础上形成的。要学习钉子精神,学会去“钻”,只要不浅尝辄止,长期坚持,就一定会有思想上的收获。

第三要根据不同的课程,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要“积之之道,在有条理”。要根据各课程特点,注意分类学习、整理各类课程,做到有条有理,将知识系统化。按照“从宏观到微观”可帮助记忆;“从形态到功能”可帮助对功能的理解;“从正常到异常”可加强比较,增加对疾病的认识;“从疾病到诊治与预防”有利于对药理知识的掌握为后续学习临床医学课程打下更系统和坚实的基础。

如解剖、组胚、病理等形态学课程的学习,要从“正常组织器官→病变组织器官→代谢功能变化→病变转归→健康与疾病”的学习路径,在个体、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对正常和疾病机体,跨课程知识体系进行比较、分析,要树立整体医学意识。

在学习生化学、细胞生物、遗传等分子医学课程时,应遵循“分子→分子相互作用(代谢)→细胞生命活动→个体健康与疾病”的“分子医学”理论,搞清楚当遗传信息或环境因素改变了细胞内基因的表达程序或表达谱,或改变了细胞内蛋白质修饰状态,就会表现出分子水平上的生物大分子与小分子分布、数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进而改变细胞的功能状态,导致人体某些器官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发生疾病乃至死亡。为后期临床课程中疾病的分子诊断和分子水平上的防治奠定基础。

在学习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课程中,基于从“感染→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免疫自稳→健康与疾病”的整体思维,以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为中心,围绕病原的生物学特征、致病性、病原的诊断及感染后的免疫机制,为学好感染性疾病筑牢基础。

在学习生理、病理生理和药理等机能学课程中,应强化“机体正常功能-病理异常-药物干预”的临床医学思维的整体性,掌握在疾病状态或药物干预下人体功能活动变化规律及机制,将有利于后期学好内科学类课程。

要以古人的学习态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医学是一种不确定的科学和充满变数的艺术,同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等千变万化,医学之美在于思维之花的绽放,从不思到寻思,从浅思到深思,从顺思到反思,从技术之思到哲学之思。大学不仅仅是学知识、学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混合式教学和智慧教学新模式,学会自主学习、泛在学习、探究性学习,培养独立思考、临床思维习惯和创新精神。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同学们永远不要失去对医学学习的热忱,用心去对待它,对它负责。未来的你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拯救生命的感受会让你感觉到生命的可贵、可敬、可畏。要勤于思,多提问,做到上课时“手机收起来、把头抬起来、笔记记起来、知识用起来、提出问题来”“课后忙起来、效果升起来”。期待大家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成长,在成长中成才。

(特约评论员:杨保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