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职工 学 生 访 客 校 友 信息门户
基层风采
暑期实践|青年逐梦赴基层 知行合一显担当I以青春之力,让泥咕咕“声”入人心
作者:文/孙媛慧 图/李涛    新闻来源:智行书院    责任编辑:高晗   浏览次数:10   发布时间:2025-07-04

2025年,智行书院两千余名莘莘学子躬身扎根社会基层,以探索之姿发现新知,以求知之心沉淀成长,在知行合一中锤炼本领、砥砺初心、践行使命。

团队名称:豫北医学院赴浚县文化传播考察团

团队编号:202506023

为探寻非遗传承创新路径,助力传统文化活态传播,近日,豫北医学院智行书院赴浚县文化传播考察团走进鹤壁浚县,聚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泥咕咕,开启  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实践团以青春视角解码古老民间艺术的传承密码,让泥咕咕的独特韵律在新时代浪潮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初遇:作坊里的千年传承


队员们刚踏入浚县西杨玘屯村的泥咕咕作坊,泥土混合着颜料的气息扑面而来。选泥和泥、捏塑、烧制、彩绘……一道道工序传承人指尖翻飞,泥团幻化成斑鸠、十二生肖,那憨态可掬的造型,带着泥土的温度与民间的智慧,让队员们直观触摸到非遗的厚重队员们屏息观察着这双布满老茧的手:捏斑鸠时拇指轻按出鸣哨孔,彩绘时笔锋一转便是寓意吉祥的涡纹,每一个细节都藏着先民对生活的祈愿与对自然的敬畏。“这不是简单的玩具,是咱中原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啊。” 一位队员在实践日记中写道。此刻,泥咕咕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能触摸、能感知的文化血脉。


 

体验:指尖上的非遗对话

实践团拒绝当“走马观花” 的看客,在传承人的耐心指导下,亲手开启了与古老技艺的对话。起初,队员们捏出的泥坯不是歪头就是塌腹,哨孔位置不对更是吹不出 “咕咕” 声。“捏形易,传神难。你得让泥巴‘听话’,更得懂它想变成啥样。” 传承人一句点拨,让队员们放慢节奏,感受泥性与手感的呼应。上色环节更藏着门道:红色必须铺底,黑色勾勒轮廓,黄色点睛 —— 这种 “随类赋彩” 的传统美学,在现代设计课上被称为 “色彩心理学”。队员张骞捏成一只小老虎后,兴奋地展示:“本以为是简单手工,没想到每道纹、每种色都是在延续文化记忆。” 当自己制作的泥咕咕发出清脆鸣叫时,年轻脸庞上的笑容,恰似非遗传承最生动的注脚。


 


传播:让老手艺“潮”起来

深知“酒香也怕巷子深”,团队为泥咕咕量身打造“出圈”方案。紧扣新媒体传播特性,以短视频为破圈利器深入作坊蹲守,完整记录泥咕咕从原料到成型的制作全流程;走进社区广场、景区场馆,拍摄路人好奇尝试、沉浸式体验的鲜活瞬间,把“小众非遗技艺”转化为“大众共情看点”。设计宣传海报时,融入国潮插画、潮流配色等现代美学元素,让泥咕咕古朴造型与时尚审美碰撞出新火花;线上发布内容,巧妙搭配“非遗冷知识科普”“手工制作挑战”互动话题,激发年轻人参与热情。队长左晓甜充满干劲地说:“要让泥咕咕的非遗技艺广泛传播,让全国都知道,咱河南藏着这么酷的老手艺!


 

思考:青春视角下的非遗传承破局

实践尾声,团队与传承人围坐座谈,共探传承困境,情绪交织着忧与燃。忧的是老手艺人逐年递减,年轻人鲜少愿深耕这“慢工出细活” 的行当;燃的是传承人坚守如初,且泥咕咕已衍生文创产品、研学课程,让老手艺绽新颜团队成员踊跃建言:“可联动高校设计专业,开发潮玩款泥咕咕;把制作体验搬进研学基地,从孩童阶段培育兴趣 。”这些青春思考,恰似非遗传承的新火种,助力古老泥咕咕在创新与坚守并行中,持续唱响时代新调


 

从作坊探秘的好奇,到亲手创作的沉浸;从传播推广的热忱,到传承思考的深沉,这场实践是青春与非遗的双向奔赴。当年轻双手接过传承的接力棒,当古老技艺遇上创新思维,泥咕咕的“咕咕” 声便不再是孤独的鸣叫而是一同奏响更嘹亮的文化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