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职工 学 生 访 客 校 友 信息门户
学校要闻
NEWS
【重点学科 一流专业】守护生命全周期的温度与厚度 ——豫北医学院“新护理”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文/薛松梅 孙浩 陈圆圆 王玲玲 图/岳文涵    新闻来源:护理学院 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王玲玲   浏览次数:19   发布时间:2025-11-07

健康中国,步履铿锵。当“全生命周期健康”从国家战略走向具体实践,社会对健康守护者的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期待——不仅要精通医术,更要懂得人心;不仅要缓解病痛,更要滋养生命。这无疑对承担着培养未来护理人才重任的高等护理教育,提出了深刻的时代命题。

在中原大地,豫北医学院护理学专业,作为2019年获批的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3年获批的省级重点学科,以其对护理教育本质的深刻洞察与前瞻性改革,悄然进行着一场名为“新护理”的人才培养实践。他们立足“全生命周期健康照护”的核心定位,秉承“厚人文、精技术、重应用、可持续”的理念,致力于培育一批批“仁心”与“仁术”兼备的健康守护者,为解答这一时代命题提供了独特的“豫方案”。

课程之变:从“学科孤岛”到“生命长河”的融合贯通

传统的护理课程,如同一条分割明确的流水线,基础、临床、人文各守一段,而在豫北医学院,这条流水线被彻底打破,重构为一条奔流不息、两岸风景交融的“生命长河”。

“护理的对象是人,是处于生命不同阶段、有着完整需求的人。我们的课程必须回应这种完整性。”护理学院院长薛松梅说。于是,一条以“全生命周期健康需求”为逻辑主线的课程新体系应运而生呈现出“纵向贯通、横向融合”的特征。

纵向,是覆盖生命起止的“三阶模块”。“基础通用模块”筑牢医学基础、护理学基础护理人文根基,回答“为什么护理”与“带着怎样的温度护理”的初心之问;“分阶段专项模块”则精准聚焦母婴、成人、老年的独特需求,培养专科护理能力;而“跨领域拓展模块”则放眼未来,将护理信息学、跨文化护理、中医护理技术等纳入视野,旨在培养能够应对复杂健康问题的合型人才。这一设计使学生对生命的认知从起点到终点无缝衔接。

横向,是知识体系的“破壁重组”。 在这里,基础医学不再是冰冷的术语,而是与临床护理血肉相连的实用工具。解剖学中肌肉分布、骨骼走向、神经避让的专业知识,与护理学肌内注射的操作规范、沟通技巧,被巧妙编织成完整知识情境。人文素养也不再是孤立的课程点缀,而是如盐化水般渗透专业教学的每一个毛细血管:《基础护理学》的静脉穿刺课堂上,学生练习进针手法的同时,必须同步演练如何用语言缓解患者的紧张,如何用动作保护患者的尊严实现“技术”与“人文”双轨并行,培养“完整的护理人”。

课程内容始终与行业发展同频共振。行业新修订的《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等核心标准,都被及时纳入教学与实训VR/AR 技术打造的“虚拟分娩”“虚拟静配中心”等沉浸式场景,更让学生提前置身复杂临床情境,在零风险模拟中锤炼应急处置与精准操作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课程思政并非生硬附加的“额外环节”,而是从护理职业特质中内生出的价值触点——无菌操作的严谨背后是生命责任,每一次沟通的细节都折射着人文关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在这里实现了三位一体的深度融合。

实践之新:在“模拟战场”与“服务现场”淬炼真本领

如果说课程改革构建了知识的蓝图,那么实践教学则是将蓝图转化为守护生命能力的淬炼场。豫北医学院构建了“第一课堂夯实能力、第二课堂涵养情怀”的双轮驱动实践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悟道”“砺术”“铸魂”。

在第一课堂,“基础规范 — 综合应用 — 岗位胜任”的三阶梯实践体系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一二年级的“筑基阶段”,学生在校内实训中心借助标准化病人(SP)与 VR 模拟技术,反复打磨基础技能,将“患者安全”的底线意识刻入职业本能。二、三年级进入“融合阶段”,利用高仿真模拟人、模拟产妇等设备,营造出逼真的急危重症和专科护理场景,训练学生综合判断团队协作能力。其中,“老年模拟体验课”尤为触动人:学生戴上特制眼镜感受视力模糊的困顿,绑上关节束缚带体会行动不便的艰难,在身体力行的体验中,真正读懂老年患者的生理局限与心理需求,让“多一份耐心”口号变为共情的自然选择,使人文关怀从抽象概念转化为深刻的身体认知。

三四年级“岗位胜任阶段”,学生历经全方位的岗前综合培训后,开启长达40 周的“全周期轮岗+顶岗实习”,在真实的临床环境中,独立面对患者,完成从“操作者”到“健康守护者”的角色蜕变。

在第二课堂,“人文素质提升工程”以浸润式教育直抵学生的精神世界。

通过观看《南丁格尔》经典影片、聆听护理前辈深耕临床的热血故事等,瞬间点燃学生的职业崇高感与使命感。 

生命的敬畏在体验中扎根:“孕妇体验”让学亲历孕育的负重与艰辛,“新生儿抚触” 教会他们呵护生命初芽的温柔,“老年时光穿越”则让他们在模拟衰老的困顿中,读懂岁月的重量——这些沉浸式生命教育,让学生跨越年龄与身份的鸿沟,真切感受不同生命阶段的喜悦与艰难,从而生发出对生命最本真的敬畏与珍视。

实践的担当在服务中锤炼:学院旗下的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队(中国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总队406 支分队),连续五年深入社区、学校机构,将慢病管理、急救培训等专业服务送到百姓身边,累计服务超万人次。这堂“行走的课堂”里,专业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社会价值,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情怀在一次次志愿服务中得以厚植。

师资之强:让“临床智慧”与“学术思想”在讲台交汇

一流的专业离不开一流的师资。豫北医学院深知,要培养出“懂临床、有温度”的学生,首先必须拥有“能临床、善育人”的老师。学院全力推动师资队伍从“单一教学型”向“教学临床-科研三维赋能转型让讲台既飘着学术的清香,又带着临床的“烟火气”。

“引育并举”筑牢“双师双能”根基:近年来,学院陆续从郑大一附院、河南省人民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等省内三甲医院,引进刘珍、王一晓、王旻静等一批具备硕士学历与丰富临床经验的专业教师,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前沿护理理念,更有鲜活的临床案例与实战智慧。

制度“铁规”保障教学不脱临床:学院制定实施《专业教师临床实践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所有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师,不论职称高低,每3 年必须深入临床一线,累计完成不少于 3 个月的实践历练。这一举措彻底打破高校与医院的壁垒,让课堂教学始终浸润着急诊室的紧张节奏与病房的人文温度确保教学不脱离临床实际,让专业教育真正扎根实践、贴近需求。青年教师乔美琪说:我是社区与老年护理教研室的,刚从讲台回到病房的头几天,确实有种‘本领恐慌’但坚持一段时间下来,就会发现收获颇丰。比如在讲解某个疾病的诊断时,我过去可能更侧重于原理的阐释,但经过这轮轮岗,我可以把最近遇到的典型病例、影像资料甚至诊疗过程中的决策困境,原汁原味地带回课堂学生们反馈,这样的知识活了,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条文,而是充满了逻辑、权衡和温度的现实故事。

前瞻布局“护理 + X”创新团队:学院打破学科壁垒,推动护理学与智能医学工程基础医学、健康管理等学科跨界融合,共同研发“智能穿戴压疮预警系统”、探索“智慧养老”解决方案。这种跨界不仅催生了科研创新成果,更让护理教育的视野从病房延伸至科技前沿,培养师生面向未来的创新能力。

育人之道:于“全程引导”与“三维协同”中塑造成长

教育的真谛,在于唤醒与引领。豫北医学院构建了一套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校内校外多方联动的育人新机制。

“全周期职业引导”如同一条清晰的主线。新生入学伊始,“开学第一课走进医院”“南丁格尔精神与历史讲解”等特色活动,便在他们心中悄然播下职业认知的种子,为职业生涯启蒙筑牢根基。成长过程中,学业导师紧扣健康发展需求,为学生量身定制“需求分析—能力匹配—路径规划”的职业发展方案,破解“学习盲目、就业迷茫”的困境。最终,学生通过毕业前临床实习深耕实战,在真实岗位中锤炼专业技能、内化职业素养、坚定从业信念,最终实现从”到“护士”的华丽转身。

与此同时,学院创新构建“书院学院社会”三维协同育人生态系统,拓展育人广度与深度。

校内层面,书院与学院双轨并行、互为支撑:书院如同“温馨港湾”,通过情景剧展演、无语良师缅怀仪式、生命教育分享会等活动,营造浸润式人文氛围,聚焦健全人格涵养、价值信念引领与综合素养提升;学院则作为“专业高地”,深耕护理学自身的人文内核,以精准化教学、高强度综合实训为抓手,既锤炼学生过硬的知识技能,又厚植其内在的人文精神,夯实专业根基。通过常态化“双院沟通会议”、全覆盖“学业导师制”等联动机制,打破专业教育与人文培育的壁垒,让严谨的专业知识与温润的人文素养深度交融,实现“术”与“道”的协同精进。

社会层面,依托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等平台,将育人场域延伸至社会,开展全生命周期健康照护科普系列活动”,在直面社会健康需求的过程中,将课堂理论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际本领,将专业认知升华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责任担当。这一立体化育人生态,有效贯通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为培养仁心仁术的时代新人提供了坚实保障。

学科赋能:以今日之前沿,育明日之英才

学科与专业,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豫北医学院深谙此道,在护理学一流专业建设中,着力构建学科引领专业升级、专业反哺学科发展的良性循环,让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相得益彰,让学术前沿与教学实践交相辉映。

学科建设为专业注入“前瞻性动能”:学院将症状管理科学、老年慢病管理、护理信息化应用等前沿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更向本科生全面开放“智慧老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慧助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市级科研平台,让学生亲身参与“智能穿戴压疮预警系统” 等前沿项目,在科研实践中拓宽视野、锤炼创新思维。

专业建设为学科储备“坚实后备力量”:实践教学中积累的社区慢病管理案例、健康服务数据,经系统化梳理分析形成宝贵的“临床数据富矿”,为学科研究提供有力支撑。这种“学科促专业、专业强学科”的良性互动,让护理教育始终站在行业前沿,为培养适应未来健康需求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提供了坚实保障。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豫北医学院“新护理的人才培养实践不断取得累累硕果。专业建设方面,获批“河南省一流专业”“河南省重点学科”等多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学科基础不断夯实。教学平台建设成效显著,拥有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2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课程建设成果丰硕,《妇产科护理学》获批省级一流课程,《基础护理学》获评省级专创融合示范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及本科高校智慧课程,《护理健康教育学》《健康评估》两门课程在省级线上教学评选中荣获一等奖。教材建设取得突破,1部教材入选省“十四五”规划教材立项教学团队建设卓有成效,获评“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并获批省级虚拟教研室。教师教学能力突出,在全国高等护理院校青年教师授课竞赛、省教学创新大赛、省教学技能竞赛等赛事中屡获佳绩,充分展现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