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职工 学 生 访 客 校 友 信息门户
基层风采
基础医学院党总支举办“欢度国庆·爱伴童心”主题教育活动:以赤子之心绘制家国梦想,用陪伴温暖留守之情
作者:文/刘鹏飞 李佳庆 图片/李佳庆 侯子涵    新闻来源:基础医学院    责任编辑:王玲玲   浏览次数:10   发布时间:2025-09-29

9月27日,在国庆节的喜庆氛围日渐浓厚之际,基础医学院党总支的教师党员志愿者携手青年志愿者协会学生志愿者,走进刘庵村书香小屋,共同开展“欢度国庆,爱伴童心——铭记历史,共创未来”主题教育活动。本次活动聚焦村内留守儿童群体,将深沉的爱国主义教育与细腻的暖心陪伴紧密相融,为孩子们打造了一场既有思想深度又不失童趣的节日盛宴,让红色基因在陪伴中扎根,让家国情怀在互动中萌芽,助力孩子们在爱的滋养下读懂祖国、拥抱成长。

创意工坊:绘笔下的家国,陪伴中的成长

“大家知道再过几天为什么能开心地放假吗?”志愿者们以孩子们熟悉的“假期”为切入点,用温柔的提问拉近与留守儿童的距离,引导他们主动说出“国庆节”。考虑到孩子们的认知特点,志愿者播放了动画版《开国大典》片段,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转化为生动的视觉语言;随后结合国旗、国徽的图案细节,用孩子们能听懂的话语娓娓道来,并穿插“国家的全称是什么?”“我们的首都在哪里?”等互动问答,让知识在轻松的对话中传递。当听到“国旗上的五颗星星代表党和各族人民大团结”从孩子口中兴奋地说出时,志愿者们及时送上掌声与鼓励。

“童心绘祖国”主题画展环节,志愿者们化身“陪伴者”与“引导员”,围在孩子们身边,耐心倾听他们对“祖国”与“家乡”的理解。有的孩子想画飘扬的五星红旗,志愿者便手把手教他调出国旗的正红色;有的孩子念叨着“家乡新修的水泥路走起来不沾泥了”,志愿者就陪着他勾勒道路的轮廓;还有孩子想念在外务工的父母,以全家福为灵感创作,志愿者轻轻拍着他的肩膀,鼓励他把对家人的思念画进画里。最终30余幅充满童趣的画作铺满桌面,每一笔色彩里,都藏着孩子们对家国的懵懂认知,也藏着志愿者们无声的陪伴。
      故事课堂:岁月里的变迁,倾听中的共鸣
      为了让留守儿童从“身边的历史”感受祖国发展,青年志愿者协会特意邀请了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作为“故事主讲人”。老人们围坐在孩子们中间,用质朴的方言讲述亲身经历:“以前过国庆,全村就一台收音机放国歌,大家都凑在一块儿听”“村里第一条水泥路修通时,我带着娃跑了好几个来回”“第一台电视机进村时,屋里挤得连门槛上都坐着人”。孩子们睁大眼睛,安静地听着,偶尔举手提问“爷爷,以前没有水泥路,下雨天上学是不是会摔跤呀?”,老人们笑着解答,志愿者则在一旁适时补充,帮孩子们理清“过去”与“现在”的对比。
    随后的“家乡新变化”分组讨论中,志愿者们融入各个小组,引导内向的孩子开口分享。“我们学校新换了课桌椅!”“我家买了全自动洗衣机,奶奶不用手洗衣服了!”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从学习到生活,细数着身边的变化。当《我爱你中国》《我和我的祖国》的旋律响起,志愿者们拿起小国旗,手把手教孩子们挥舞的节奏,还带着大家拍手打节拍。一时间,书香小屋里歌声嘹亮,留守儿童们挥舞着国旗,脸上洋溢着笑容,在合唱声中,对“祖国”的情感从模糊的概念,变成了心中涌动的温暖与自豪。
       国旗行动:手心里的荣耀,传承中的责任
     “这面小国旗,代表着我们的国家,你们要好好爱护它哦。”志愿者们将手持小国旗一一递到留守儿童手中,掌心的温度随着国旗传递。考虑到孩子们对国旗礼仪的认知不足,志愿者小李蹲下身,与孩子们平视,一边示范正确的持旗姿势,一边轻声讲解:“国旗是国家的象征,不能随意丢弃,也不能用来做游戏哦。”他还模拟了国旗悬挂的场景,告诉孩子们“可以和爷爷奶奶一起,把国旗插在门口或窗台上,让大家都看到我们对祖国的祝福”。
“国旗插在我家门口”倡议发起后,志愿者们特意叮嘱孩子们:“回家后和爷爷奶奶一起完成这个任务,记得拍张照片,下次来的时候讲给我听好不好?”一句简单的约定,让孩子们充满期待。有的孩子紧紧攥着国旗,说要“第一个插在家门口”;有的孩子认真地把国旗叠好,放进书包最里层。志愿者们看着孩子们的身影,仿佛看到了一颗颗爱国的种子,在这一次充满温情的“国旗行动”中,悄然生根发芽。

本次活动的策划者,基础医学院的党总支书记苗莹莹表示:“此次活动不仅使刘庵村的留守儿童在趣味互动中领悟了国庆的深远意义、理解了家国情怀的深刻内涵,更让他们在志愿者的陪伴下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红色教育不再是枯燥的口号,而是通过绘笔下的色彩、故事中的变迁、手心中的国旗来生动展现;而温情陪伴也不再是单纯的看护,而是通过倾听、鼓励与同行,真正实现了‘以红色文化滋润童心,以家国情怀滋养成长’的活动初衷。”(审核:苗莹莹   孙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