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职工 学 生 访 客 校 友 信息门户
基层风采
我校“软”“硬”并举 推进信息化校园建设
作者:王骞    新闻来源:校园网络管理中心    责任编辑:   浏览次数:105   发布时间:2019-11-07

(一)建设完善先进的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

全校投入使用建筑的校园网有线、无线覆盖率保持100%,核心层双万兆虚拟化,主要楼宇汇聚层实现线路聚合冗余。

数字化运维管理系统已建成,覆盖核心、汇聚层网络设备及服务器应用系统,可以实时定位故障位置,进而分析故障原因,及时解决故障问题。

实现教育网、公网(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多链路的负载均衡,按不同用户制定不同策略,与不同运营商合作,针对不同用户制定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不同策略,满足学生的需求。实行多种精确的带宽和流量控制策略,保障校园网安全、稳定运行。

(二)建设高效节能的新一代数据中心

学校网络中心机房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基本上将各单位分散的信息化资源集中放置,大部分核心设备采用虚拟化技术,进行按需分配,灵活调配。同时也解决了我校信息资源分散、利用率差、高耗能、高空间占用的问题,基本实现全校信息化资源统一集中管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耗能、运维等成本。

建设完成校园云盘,满足我校教职工非结构化数据存储需要;建设完成备份系统,满足各业务系统结构化数据备份存储需要;建设完成业务应急运维保障系统,确保我校重要业务系统服务器运行安全,操作系统、业务系统的可迁移及应急保障等。

建设完成云计算虚拟化管理平台,实现大部分校内业务系统所需的物理环境动态可调配,运行状况可视化,按需灵活可扩展等功能。

整合数字化运维管理系统,基本实现对核心、汇聚层网络设备、物理机、虚拟机、存储、数据库、中间件、应用等在内的各项数据中心资源实现统一、动态管理。

(三)建设数字化校园移动平台

制定统一标准与规范。建立包括《信息编码标准》、《信息化系统开发及数据交换标准》《应用系统建设规范》等全校统一的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

完善公共数据平台。建设人、财、物、业务信息等各类基础数据库和共享数据库,切实解决现有各部门数据来源不统一的问题;建设全校公共数据平台,构建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各信息系统的数据集成、数据共享,以及数据信息的高效利用。

完善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建设各信息系统统一的授权机制,解决各应用系统用户名和口令不统一的问题,使用户只要一套用户名和口令就可以使用授权访问的所有信息系统。

完善综合信息门户平台。建设数字化校园信息门户平台,将分散的应用和内容进行聚合,同时提供统一访问入口,使用户实现跨部门和信息系统的协同工作和交流。

建设数字化校园移动平台。通过数字化校园移动平台建设,满足移动端快捷信息查询、服务办理等应用需求。多入口访问,提升数字化校园在师生中的感知度,为师生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

(四)升级和建设各业务信息管理系统

少部门业务系统建设成形。流程优化持续开展。手机端服务完成少部分建设,后期仍会持续开展。跨部门信息流动共享数据较少。